bob品味佳茗之韵_古树茶

更新时间:2023-04-18 13:18:23     浏览:

  bob饮茶要观色、闻香、品韵,色与香都可以写实,唯独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什么是茶韵?如何感受茶韵变化无穷的魅力?请与我们共同来品一品。

  但凡好茶,除了色、形、香、味能给我们带来愉悦,还能带给品茗者一种被称为“韵”的美妙体验。譬如,普洱古树茶的“古韵”、普洱熟茶的“陈韵”、武夷岩茶的“岩韵”、安溪铁观音的“音韵”等。

  “韵”并不具象,几乎难以用言语来准确地表达,因而在描述“茶韵”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但是,佳茗也正因为有“韵”,引得无数爱茶人竞折腰,且生生不息。

  以“韵”来品评茶叶品质,最早出现于唐人杨晔所撰的《膳夫经手录》:“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以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宋徽宗赵佶在评价福建的“建茶”时说:“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那么,“韵”究竟为何物?

  北宋诗人、散文家范温与王禹偁曾有一次关于“韵”的对话。范温云:“有余意之谓韵。” 王禹偁曰:“余得之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 茶韵亦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品者都能感觉它那微妙的存在。

  其实,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所提到的“隽永”,即可视为“韵”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隽永”的注解是:“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历史上,把茶之韵品得最精彩也最淋漓尽致的当属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卢仝和皎然。卢仝《七碗茶歌》云:“一碗喉吻润……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如此品茶,可谓品出了境界。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爱茶人对“韵”产生细腻、深刻的感知,他们精细敏锐的味蕾品出了更多的名茶之“韵”,如安溪铁观音之“音韵”、凤凰单丛之“山韵”“蜜韵”、西湖龙井之“雅韵”、太平猴魁之“猴韵”等。茶之“韵”是茶之香、味带来的感官体验与品饮时精神领悟的综合,是身与心、内与外、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虽然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茶有着不一而足的“韵”,但好茶的“韵”还是有共性的。综合多年来的品茶心得体会,并参考古今贤达的“珠玉”,bob窃以为但凡佳茗,其韵有“清”“甘”“活”三大特质。

  第一,茶是自然的。综观全国的名优茶产区,bob几乎没有一处不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或山高谷深,或林茂泉幽,bob或云缠雾绕,如诗如画。就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王国”之称的勐海为例,古茶树多生长在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虽历经千百年,我们依然有幸见到它们挺拔伟岸的风姿,尤其是古树茶那纯净质朴的原野气息或者说山野气韵,令人陶醉不已。

  第二,内质是纯净的。一泡好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一半天做,一半人做”,这在古树生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茶青讲究“纯料”,要求不掺入其他非古树茶。茶青经杀青、揉捻,进入最后的干燥工序时,就交给阳光来完成,正如明代田艺蘅云:“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当它被压成饼后,在经年累月的存放过程中便由时间来接管,化作了“陈韵”。因此,一片有“韵”的古树茶,其香、味都应是纯净无杂、无异。

  第三,茶汤是清澈的。不同于香气、滋味,茶汤是可见的。它虽非“韵”的组成部分,但它至少有助于我们“赏韵”。绝大多数好茶,其茶汤必是清澈明亮,迎光而视,很通透。

  陆羽说,“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茶虽有不同,但认为“甘”是好茶之韵的体现,古今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如“甘滑杯中露”(蔡襄《即惠山煮茶》)、“舌本常留甘尽日”(陆游《喜得建茶》)。不过,“甘”有先后之分。其一,茶汤一入口就感觉甘醇;其二,入口略感苦涩,但很快回甘,唾液慢慢分泌,喉咙感到甜美滋润。

  其实,苦涩并不等于茶质差。恰恰相反,正因有苦涩的存在,茶汤滋味才更饱满丰富,关键看苦涩能否迅速化开。就普洱茶而言,“苦尽甘来”在许多名山名寨古树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一些厂商在加工拼配用于“走量”的普洱茶饼时,往往会以一些苦涩味较重的茶为“味精”,以进一步增强茶饼的口感。

  鲜叶从茶树上脱离,经过加工,变成干茶。水分的大量流失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死亡,恰恰相反,通过冲泡,它又会获得新生。不过,好茶之“韵”还不止于此,它们是有活性的。清人梁章钜在品赏武夷岩茶时,就十分推崇茶的活性,他说:“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

  而普洱茶,不论生熟、新陈,也都应具有活性。通常活性好的普洱茶是具备转化空间的,值得存放。也许,它的香气不会很高扬,但有内蕴香气溶在茶汤中。活性好的普洱茶,纵是存放多年,重新启封时,在水的洇润下仍鲜活依旧。

  茶,若从神农尝百草时代第一次被人们发现、利用算起,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古茶树。bob它们安然无恙地存在,让我们在阅读1200多年前的《茶经》时才不至于只能凭借想象。

  曾几何时,一颗颗茶籽从这里开始,经历了无数次漫长的旅程,走向更广袤的远方,成就了中国“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流传至今,茶依然是我们最亲密、最亲切的日常之饮,生生不息。

  正如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茶正因以各种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才得以不朽。我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琴棋书画诗酒茶”,皆有茶。茶既可为提神解渴、消食解腻而饮,亦可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而饮,无论雅俗,皆有“韵味”。

  茶为国饮。在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哪个民族不饮茶。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是那里的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彩云之南,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茶文化异彩纷呈:布朗族的酸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傣族的竹筒香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这些特色鲜明的茶俗都与普洱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氏以茶解毒,虽无法视为信史,但至少能证明一点: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在当代,随着茶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茶中越来越多的保健成分、功效及作用机理被探明,“饮茶有益健康”已是所有饮茶者的共识。同时,汉唐遗风浓郁的“烹煮法”亦为饮茶增添了不少古韵古趣。

  茶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迎宾、会友、拜师、敬老、婚丧、祭祀、年节……皆少不了一杯茶。作为一种文化,它的“韵”早已深深钤入了我们的魂脉,成为永恒的文化印记。

  在庞大的中国茶家族中,普洱茶是最有时空感的,而它的“韵”也正是来自交错的时空。

  先从“茶之初”说起。在坐拥世界最丰富茶树资源的云南,我们遇见的每一棵古茶树,无不跨越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空。沧海桑田或改朝换代,与它们处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早已被时间湮没,而它们却在与时间的顽强抵抗中依然枝繁叶茂地挺立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仰望、膜拜。它们又是那么无私,无需人为灌溉施肥,仅靠吸收阳光、雨露及土壤养分,就能年年发新芽,满足我们舌尖上的欲望。

  茶青被制成茶、压成饼后,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空轮回。它被时间封印,却又把时间消融,化为自身品质的一部分。10年、15年、20年、30年……当它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往往会让人倍感惊艳——叶片在水中慢慢苏醒,沁出了稠滑圆润的茶汤,流过舌面,曾经的青涩变成了醇厚甘甜,入喉生津不已。

  因“韵”而流传的佳茗,其魅力还在于变化。因为有变化,不仅让茶有神秘感、新鲜感,还给品茶赏韵带来了无限乐趣。

  以普洱茶为例,存放年限不同,变化也不同。譬如,新茶经过干仓存放后,茶多酚含量下降,形成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普洱茶的变化还有空间的维度,空间又分为产地和仓储地。普洱茶的产区主要有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名山名寨众多。且不说其他地方,仅勐海就有布朗、贺开、南糯、帕沙、那卡、保塘、曼糯、巴达等多个名山头,每一处又有多个名山寨,所产之茶风格不一。茶青成茶后,又分销到各地,贮存在不同的地方,因每一地的气候、温湿度等仓储环境产生不同风味,如香港仓、东莞仓、大马仓、昆明仓等。就算同一品种、年份、等级、批次的茶,往往也会因仓储地不同,而有着大相径庭的口感。此外,品种、季节、天气、冲泡方式、心情等变化,也都会影响到“韵”的表达。

  品佳茗之韵,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说不清,道不明,唯细品慢啜,方能心领神会。卿卿佳茗,韵传香流。在一盏温馨惬意的时光中,我们能深切感受茶那无尽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韵致,历久弥新。b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