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8 22:53:31 浏览: 次
bob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物质载体向各个方面发散的综合文化现象,包括了习俗、礼仪、宗教、品德、审美、文学、艺术等等各个方面。所以,想要了解茶文化,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剖析。从茶文化的不同角度去分析其各自的特征。研究茶文化的学者依照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茶文化进行分类。有的学者将茶文化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为茶饮、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角度。王秀萍、朱海燕将茶文化分成世俗、雅士、贵族、禅宗四种不同的文化流派
古有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置于同“米”“盐”这样生活必需品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可见茶对中国人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客人上门,在杭州可以喝到一杯清雅的龙井,在北京可以喝到一盏浓郁的茉莉花,在苏州可以喝到一壶细嫩的碧螺春,甚至到了潮汕,他们会用极具特色的功夫茶来迎接你。即使到了蒙古、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也少不了奶茶和酥油茶的招待。为客人沏上茶是每个中国家庭迎客必备的流程和基本的礼仪。尽管各地产茶不同,饮茶方式各异,但为来客沏茶的习俗却不分地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纽带。
婚礼嫁娶献茶也是不少地方的习俗,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就是说婚礼上有奉上喜茶的习俗,这是取茶性洁、坚定不移的寓意。献茶的习俗至今仍在民间婚礼上使用。
茶馆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民间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用来供路人和过往商贾休憩。但发展至宋,茶肆、茶坊逐渐扩展自己的经营活动。为各行各业提供场地和服务,有的装饰考究,文化氛围浓厚,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的结合说唱玩耍、曲艺表演,娱乐活动丰富。这些形式大都流传至今,在全国各处分布着承担不同功能的茶馆。茶馆作为提供茶饮与饮茶环境的场所,对传播和赋予民间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对于中国的文人们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文人墨客们为茶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他们因对茶的喜爱创作了无数介绍茶、介绍茶器、饮茶、制作茶的文艺作品,将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的所思和体悟付诸于茶、茶器、制茶、烹茶。文人们赋予了茶人的品德、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感悟。茶淡雅、入口苦回味甘等他物所不具有的特点也符合文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证明茶对文人们来说,具有同琴棋书画、诗歌辞赋同等重要的作用。
茶因文人的赋予拥有了隽永的内涵bob,文人也因爱茶而变得清雅。这二者的相互映衬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人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茶这种饮品因文人的广为推崇同“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了文人文化的象征。这种联系,为茶增添了一缕书香气。
对于古代中国,尤其是自唐以后,贵族和文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唐科举制后,达官显贵都由科举制选拔而出,这保证了在朝官员大都为文人出身bob。所以贵族与文人对茶文化的影响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因皇家御用不计成本、贵族身在官位,得有较为丰厚的俸禄,故所选茶、茶器、饮茶习惯都和上文提到的文人茶文化略有区别。文人茶多提倡精行俭德,对茶好坏持有宽厚包容的态度。“粗茶淡饭亦可喜。”而贵族的茶文化则更类似于现如今的“奢侈品”文化。对茶与茶器有着精细极致的追求,将茶视为生活美学或富贵的象征。
贵族茶文化未见得一定需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是显现于人对事物研究的钻研和精细。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总结了煮茶、饮茶bob、炙茶和贮茶用具27种共29件。这就是贵族茶文化精神精髓的体现。然而陆羽终生未曾做官。
茶与中国各教派也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联系。而各教派也将自身的理念同茶结合,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各个宗教的文化其实已经互相渗透,尤其在唐代,三教逐渐融合,主流儒家文生多有修道学佛者。当他们为大唐茶风所浸染走上饮茶、爱茶之路以后,也将自己的思想与修行感悟投入到茶事之中。开创、传播、兴盛了中国茶文化。
饮茶虽是贫民百姓日常饮品,但将日常饮茶提升到品饮的是儒家的文人士大。士大夫将自己的知识修养和趣味将品茶推向艺术极致,并注入思想精神。陆羽通过选择、规范、净化和提升,从而使用审美的方式,创造了茶的艺术意境,提出“精行俭德”的茶人思想。引领了当时的茶文化。
茶的推广离不开佛教,唐以前,茶多流传于南方。而因佛家有坐禅饮茶的习惯bob,信徒广为效仿,茶才逐渐被北方接受。而北方饮茶的普及,又促进了南方茶叶的发展。另外,寺院多建于名山之上,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以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甚至有茶是达摩祖师所创的神话传说bob。
道家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茶清雅淡薄,符合道家一直以来坚持的哲学思想。故道家有:“苦荼,轻身换骨” “苦荼,久食羽化。”的记载。因饮茶对身体有着提神、解乏、去火等各种功效,故茶在深受重视养生的道家有着重要的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