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16:43:26 浏览: 次
bob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封建王朝。开元年间,唐朝的经济高度发达,人民十分富足,这使得人民在实现温饱之后,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有桷茶、散茶、末茶、饼茶等。桷茶就是粗老茶叶加工成的散茶。散茶是指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散叶茶。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饼茶是这一时期茶叶的主要形态,在《茶经·三之造》中有关于蒸青饼茶的详细记述,包括加工流程,即“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饼茶品质,陆羽将其分为八等,可见“茶有千万状”;文中还提出了饼茶的鉴别方法,可见饼茶在唐代的代表性。
国家高度统一,打破了分裂割据的格局,使得交通发达,东南西北的文化经济交流活跃,为茶叶的流通和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茶叶生产贸易有了飞跃的发展。到陆羽《茶经》付梓时,唐代茶叶的产区已遍及今天的四川、陕西、湖北、云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茶饮的方法程序化,并辅以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所以说,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唐代泡茶法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煮茶法”,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种饮茶法的情况大致如下:
1)灸茶。即烤炙饼茶,茶饼不能用烈火猛烤,要求炙热均匀,内外烤透。2)末之。烤好的饼茶以纸囊储之,然后用碾茶器碾成细小的颗粒状,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细bob。3)取火。火要活火,以炭为上,次用劲薪。4)选水。水要宜茶的真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5)煮茶。包括烧水和煮茶。烧水:一沸,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
煮茶:“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6)酌茶(即用瓢将茶舀进碗里)。第一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以后舀出来的第一、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
酌茶时,应令沫饽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从陆羽《茶经》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当时的煮茶已经不单纯为满足口腹之欲,其从准备到煮茶再到品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造与精神享受的过程。所以煮茶的器具无论从材质还是构造,以及各种器具的配备都是考究的,充分体现实用性、完整性、艺术性。
从实用性与完整性的角度来讲,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从备火、备水、备茶、烹煮、品饮、清理、陈列、收贮,一应俱全,应用这些茶器可以自如地完成一场完善的茶事。而陆羽在设计这些茶器时又充分考虑到了它们的艺术性,譬如风炉,一只风炉从结构到图案设计几乎完美诠释了中国道家五行思想和儒家为国励志的精神。小到漉水囊,“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而其他器具,陆羽也均周全细致地设计,这样在煮茶的整个过程中茶人由视觉到内心都充分地接受美的熏陶。
为了让茶汤的品质表现最佳,陆羽的茶器在材质上极为讲究,有银、生铁、锻铁、生钢、熟钢、泥、石、白瓷、青瓷、海贝之类金属和非金属物质,还有青竹、葫芦、棕榈皮、剡藤纸、木漆、白蒲、鸟羽、绢、粗绸、油布之属,所用木料选用槐、楸bob、梓、茱萸、橘、梨、桑、桐、柘、桃、柳、蒲葵、柿树之类。众多的茶器,也要视场合增减。懂得繁复亦懂得化繁为简的陆羽提出“六废”之说,在六种状况下可以简化茶具使用,让茶席简约实用,这也是盛唐茶事兼容并包风格的体现。
茶器,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用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 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 州瓷、岳州瓷bob、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为庵茶。“庵”(音yān)字原意为半卧半起的疾病,在此用来称庵茶,是夹生茶的意思。在唐代庵茶法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
唐代另一种饮茶法是唐以前就盛行的煮茶法,即把葱、姜、枣bob、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种方法在唐代已经过时,陆羽就认为这种方法所煮出的茶“斯沟渠问弃水耳,而习俗不已”bob,就如同应倒在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人一向的习惯就是这样的。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