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茶文化”你的第一反应是什bob么?

更新时间:2023-10-28 05:11:33     浏览:

  bob和茶文化本身无关,茶的确有文化,但就怕茶文化被利用,变成茶叶营销,而茶营销就令人不得不吐槽了。早就说过了,过分的营销基本等同于模式诈骗。

  咱们中国可以说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47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涵盖了茶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但是要说“茶文化”,一般的还是讲茶的精神方面。

  中国人饮茶,一为解渴,二为养生,这两个是茶“实用”的方面,三为了修心,这就是茶所含的“精神”层面了。古人喝茶要以茶养廉,以茶修德,以茶怡情,咱们现代人喝茶,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艺术。

  “不苦不涩不是茶”,一杯茶,初入口都是苦涩味最先被人感觉到,人们喜欢的,是苦涩味过后的回甘味道,这就像人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开始,人们就离不开茶了,茶的功用很多,最基本还是它的助消化和提神醒脑的作用,另外,茶也可以抗氧化,还可以让人延年益寿等等。

  通过人们的这些发现,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这跟“茶文化”的推广利用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1832-1917))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泰勒的这个概念后来还让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费老在英国的老师)给发展了,所以文化的概念应该更丰富了。我们现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洋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先哲也给文化下过定义。

  “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耘”、“栽培”,也就是说,文化是妥妥的从劳动实践中累积而来,它的出现要比“文明”的圈层大得多(文明含在文化圈里),是妥妥的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东西。

  “以文化人”就是我们的先哲强调的“文化”,“化”不了的才动武——“武”本身也是“化戈为武”,先哲认为“万物可化”。

  农耕文明是文化典型,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中表现得最为彻底。《四千年农夫》的作者富兰克林.H.金曾对以中国为首的小农经济作业模式做过深入田野研究,他认为人类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就是中国人想彻底改头换面的那种传统农作模式,因为千年以来的小农利用土地没见得破坏严重,也不见土壤肥力下降,最起码一直维持在可以耕种的水平,尽管收入不见得多好。这跟后来的工业化大田广种不太一样,因为看上去现代化的农业模式,或许破坏力也很惊人,而且有些耕作模式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可逆”的(不可持续)。

  能让富兰克林如此敬佩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先民那里就浓缩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在知识分子阶层的纸面文章,就是“文治教化”。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小结一下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耕耘”的产物,它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会在传播、涵化或采借过程中,出现文化变迁。比如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里可知,王利发第一次去天津卫学习洋人茶馆的经营模式,不得已花了老鼻子钱吃了一顿西餐,首先喝了一杯咖啡,“跟药汤子一样”,这里面可不是王利发“嘴刁”那么简单,他是让文化给“震惊”到了。

  而英国人首次喝到茶,其实也让江湖郎中给忽悠得一愣一愣,因为茶在饮物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一开始也很尴尬,“初为药,继为饮”(冈仓天心《茶之书》),先民当时吃不起昂贵的药(跟今天看不起病一样一样的),于是只好把茶当作某种“灵芝瑞草”用以治病,茶到了西洋还是让人给送进药店当药售卖。

  后来的世界不断全球化,茶叶也在贸易中扮演了全球化商品的重要角色。公元8世纪的日本人在喝到茶的开始,其实并不知道那片叶子有什么文化,因为当时茶是沙门中人捣鼓的玩意儿,就是为了在佛祖跟前保留一点最后的尊严,不能像鲁智深那样在禅床上说睡就睡,喝了茶再念佛,好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打瞌睡”。时至今日,据传日本女性有偏爱普洱茶者,多数是为治疗便秘等尴尬毛病而备,茶还是妥妥的“药用”。

  时过境迁,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便捷与不安,以拜金主义为导向的现代人类似乎正在失去做人的意义,也因此少了思考的乐趣(尽管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只想赚钱生存下去。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兴起,有人非要搞出可以替代女人生娃的人形机器人,这就让原本还有点“人气”的人类变得非常气人。本来做人就很难找到什么意义,结果各种工业产品竞相跟人类“横刀夺爱”,这让人还怎么活?

  所以,人类不能没有文化。有些人识文断字就以为自己有文化,所以断言茶文化是喝茶人装逼的表现——这个格局实在太小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也是行行都出装逼犯。我们在谈论茶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再囿于装逼的那群人,而应该时刻在脑海中想起“和而不同”——费老在提出“文化自觉”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后来我们强调“文化自信”,茶及其文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吾辈当深思之。

  茶文化就是把茶纳入人类文化体系,让神奇的东方树叶闪现出“传道”的光芒。如果喝茶只是“喝水”,茶圣陆羽耗费一生去写《茶经》就有点尴尬。在大变局时代,我们如何以茶为媒构建作为中国人的话语体系,通过茶及其文化弘扬中国先哲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妥妥的任重道远的事业,而不是能让茶圈里几个阴阳怪气的商人就能左右的内容;“商人重利轻别离”,TA们就知道打个文化的擦边球多赚点钱,指望TA们传播茶文化肯定行不通。

  所以各位在某处喝茶让人拿“茶文化”给装了个逼,实在不怨你也不怨对方,因为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茶圈”就那么大,不巧还多是装逼之徒。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构建不一样的中国茶文化话语体系,这就比铜臭味十足的“装逼”要高出简直不要太多!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最早有关“茶文化”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期知识分子王褒的《僮约》。这其实是个“无心插柳”的契约,王褒这个酸爽文人收买了故友未亡人的春心,反过来又把人家里的“跑腿童子”给变成了他的奴仆,本意就是为了报复这个不听他使唤的童子,约中几乎规定了大大小小的屎尿屁事都要这个童子服服帖帖去做,不能有丝毫怨言,否则,即便好好干了活,只要有不快乐的表情,最后还可能遭到一通鞭笞。

  据说,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这个头开得实在不怎么样,竟是因为一段“孽缘”,怪不得后来卖茶的都喜欢打个文化的擦边球。后来有了西门大官人那类潘驴邓小闲之徒,“茶”这个行业就成了王婆等三姑六婆的“道场”。您说,饮茶要是没点“文化”,那普通人喝水到底要无味到什么地步?但是,我们要把这种歪风邪气扭转过来,它就真成了规范世人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谓“润物细无声”。

  如果我们借用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发挥一番,不难发现,其实作为提倡“茶为国饮”的中国人,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普罗大众都有的心智品质,说俗点就是即便喝茶这么简单的日常,“做个人吧”这个底线不能轻易突破。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我们已经活到了“个人困扰”(personal troubles)和“公共议题”(public issues)界限模糊的地步。因为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是人群的社会,你不可能“跳出三界”独自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喝一杯茶可能还要追溯一番它的来源。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片茶叶从茶园采摘到消费者的茶杯bob,它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对我那卑微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如何理解“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为什么这世上会有不一样的“圈子”?不是靠血缘、地缘,就是靠业缘、趣缘而连接起来?为什么喜欢喝茶的小姐姐似乎都很好看?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喝苦到可以让人流泪的酽茶,而有些人喝茶不是加糖就是加奶,或加蜂蜜,或加柠檬,或加薄荷,或加其他?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不会喝茶的才喝花茶?为什么有些人说不懂喝茶的才喝普洱、尤其熟茶?简直不要有太多“为什么”!我一想到这些问题,恨不得给自己起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名bob。

  饮茶是日常中再小不过的小事,但日本茶人就说有茶喝的日子,“日日是好日”。难道日本人更懂得“感恩”?欧洲人的下午茶时间一到,就算百万雄师过大江也给我等着,喝完了下午茶咱接着打。想当年,茶叶战争的打响,如果不是因为英国佬喜欢装逼,一片树叶的故事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离奇bob。您看,喝茶真是“小事”吧?可是您跟谁一起喝,在哪喝,怎么喝......这些问题一股脑儿提出来,你就会发现喝茶不是简单的喝茶,它把人和人给区别开来了。

  这就是坊间说的那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单纯把茶文化看作装逼,就是缺乏社会学的想象力;再说,装逼也是一种“文化”(亚文化了解一下),有个词叫“逼格儿”总该听过吧?

  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想象力”?我觉得还要回到费老“文化自觉”的主张上来,我们中国人出了国或者见了洋人,通过共饮一壶茶就能明白“自知之明”的意义,同时,在饮茶过程中了解到对方为什么喜欢饮茶等原本不太在意的问题,那就有了“识人之明”的意义。

  世界已然走到今天这个多元但又大变局的时代,想退回去断无可能,好比屙出来的屎,想再坐回去就是强人所难。但是bob,我们的茶文化在构建国际话语权体系方面还在起步摸索阶段,因为茶行业暴发户很多,但真正把赚来的钱用于发展茶文化事业者寥寥无几(我知道的是大益茶道研究院),所以推广茶文化的过程本身就很艰难,更何况还要构建茶文化话语权体系,那就是妥妥的任重道远。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有信心。按照梁漱溟先生的“推演”,多元世界后的文化走向应该是西洋工业文明后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爆发力开始作用于世界,过后又是印度文明来一局,这样世界才会慢慢变得正常。我们要相信,掠夺和破坏式的工业文明想要“善终”,真的非常需要人文气质的华夏文明“涵化”。

  不过眼下我们可以看到,装逼太过而不太在意扯掉底裤的人群越来越多,金钱成为人生意义的导向,所以希望能从茶文化这个切入点,先把“逼格”培养起来,然后再学会看好自己的底裤才是正事。

  我们可以就着咖啡吃面包,也可以饮茶吃馒头,反之亦然;这原本让乏味的生活多出一种体验,它是实实在在的“和而不同”。可是,当有人企图只用白水就想既吃面包又吞馒头的时候,那就是“同而不和”,实在不太符合“理性分析和观察社会的心智与方法”这个逻辑。

  也正因此,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就显得迫在眉睫,而且相当有必要bob。陆羽《茶经》里提到四个字“精行俭德”,真可谓茶文化的精髓——它可以成为规范社会角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