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2 13:57:23 浏览: 次
bob《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从茶与绘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及美学十章,在精神层面细细赏析茶艺术作品,品味博大精深的茶之“隽永”。
茶艺术的风雅与优美、清寂与深刻、高远与通达,正可给我们的人生以“育华救沸”之用。茶艺术这碗“隽永”也永远都在补给我们这些“所阙之人”。
茶在中国人的理念中,绝不仅仅是一片植物学意义上的叶子。茶之所以构成文化,基于从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显现出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日常生活指代,继而升华到美学领域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空间,最终进入了信仰和宗教的云端。
这三个依次上叠的层面,构成了茶文化的金字塔模式一一以茶习俗为文化地基,以茶美学为文化呈现,以茶意识为文化灵魂的茶文化知识体系。
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存在,而在精神需求方面,茶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艺术”的部分足可成为一个专门研究、欣赏的重要分支。茶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器、茶艺、茶道、茶诗、茶画、茶音乐等的纷繁多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书画艺术一直是古今中外表现茶文化最直观、最优美的形式,它使我们在感受茶的温馨时也接受了艺术熏陶bob。茶的书画作品在茶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呈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历史信息、技术信息和艺术信息,对研究和欣赏茶文化有极高的价值,而书画艺术也是茶文化的助推剂。茶叶从单纯的饮用到艺术的品饮,书画在其中起着提升作用,使之从实用层面提升到了欣赏层面,从“茶米油盐酱醋茶”的层面提升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层面。
宋徽宗赵佶一生爱茶,嗜茶成癖,著有茶书《大观茶论》,是中国第一部由皇帝编写的茶叶专著,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文会图》绢本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茶具,其中有茶瓶、都篮、茶碗、茶托、茶炉等。名曰“文会”显然是一次宫廷茶宴。
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茶与音乐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茶作为题材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适合于品饮茶的音乐。
《全唐诗》中收录陆羽完整的诗作只有两首,一首是《会稽东小山》,另一首最初题名为《歌》,后因诗中有六个“羡”字,遂名之以“六羡”。《六羡歌》风格简单明快,表达了一代茶圣不慕权贵、精行俭德的情怀。2012年这首传承千年的茶圣之歌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包小慧老师作曲,成为同名话剧《六羡歌》的主题曲。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茶艺术的门类中自然应有此项。为了纪念重要的茶人或茶文化事件,古今都有不少以茶人为创作题材的雕塑作品。立雕像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当我们眼见一座茶人的雕像落成,从一个精神象征成为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能够“目击而存”,甚至能够触摸,那种强烈的感召力是大不一样的。这当然就是雕塑艺术的魅力。
在中国,为茶圣陆羽塑像是许多地方茶人们的共同夙愿。因此,古往今来有各式各样的陆羽雕塑。特别著名的有湖北天门的青年陆羽立像、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老年陆羽立像、湖州长兴大唐贡茶院陆羽阁内的茶神陆羽坐像。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前落成了一座较接近陆羽人物气质的“陆羽烹茶像”。这件作品与常人身形接近,坐像,青铜材质。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营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而茶与建筑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专门为了满足茶事、茶文化活动而设计建造的建筑,二是吸收了茶以及茶文化的元素而设计的建筑。
第二种情况如位于贵州遵义湄潭天壶公园内的“大茶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并于2006年5月18日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中国之最)最大实物造型,成为遵义的地标性建筑。这件建筑作品的外在形式是茶壶与茶杯,但内部的功能却是综合的。
如果一定要说第三种,那么就是前二者集于一身,如日本茶道的“草庵”,它既是专门为茶道活动而建,其形式与美感也处处因茶道而起。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茶文化这一题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纽带角色。例如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千百年来中国民间艺术的内在原则。
《中国茶谣》是2008年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创作,著名茶文化学者、作家王旭烽编剧、导演的一台大型综合茶文化艺术呈现。登上了联合国世界茶叶大会的舞台。作品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事象中的茶民俗,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形态加以茶化,最容易沟通各民族各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通的情怀与精神。
茶历来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文体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茶的精神层面与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蒙昧时期的神话开始,到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大繁荣时代,尤其是在诗歌中。“茶”与“文学”始终能够深入到人类的思想领域,展现最美的景观。
所谓茶文学,是指以茶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含了主题不一定是茶,但是有歌咏茶或者描写茶的片段,其门类包括了茶诗、茶词、茶文、茶对联、茶戏剧(剧本)、茶小说等。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也应作为茶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分bob。
王旭烽所著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筑草为城》,合称《茶人三部曲》,其中《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茶事文学中的最高荣誉。
1911年意大利诗人与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二十世纪以来,电影与电视早已成为了主流的文化载体与艺术形式,而茶文化这一历久弥新的题材又再次在其中释放出其独特的美丽。
1999年电影《和墨索里尼喝茶》在英国与意大利上映,是一部英国电影学院奖获奖影片。这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将英国下午茶的美好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bob,茶也象征了英国人高贵不屈的精神品格。
茶席艺术,是以茶文化艺术呈现为目的,综合空间、时间、感官的独立艺术。静态的茶席是空间艺术,运用中的茶席是时间艺术,欣赏茶席之美、体验品味茶香、茶色与茶汤滋味是感官艺术,三者综合才是完整的茶席艺术。茶席艺术是茶文化艺术呈现最核心、最重要的形式。茶席艺术这门学问是“茶文化艺术呈现学”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在茶席艺术中,功能与审美是“一叶双菩提”,必须高度结合,无论轻重,不分先后。
茶席设计还是茶席艺术,取决于茶席主体(做茶席的人)的定位,把自己看成设计师还是艺术家?设计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出发,艺术则是以满足艺术家自身的追求出发。人们通过茶席艺术可以最直接地完成茶文化艺术呈现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茶席这个形式与载体,诉诸自己的情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茶席艺术与诗歌、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能够让人类自由地、艺术化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器乃茶之父”,茶器是讲不完的话题bob。欣赏bob、鉴别、选择茶器必须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茶器的质地、造型、大小、色彩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要综合来看。特别是茶器的质地,紫砂、瓷器、竹木都是茶人偏爱的,这些材质不仅生态环保,有利于健康,而且具备了身后的文化品位。茶器特别提倡永久性,故在日本茶道中有“名物”之称。一件茶器原本并不名贵,但通过一代代茶人的品位与珍爱,成为经历岁月的无价之宝。这种简朴而高贵的精神正是茶人的理念。
美学属于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谈论茶的美学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茶道”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不懂一点茶的美学,就无法从审美上去关照前面的茶艺术作品。
茶之美,在于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中的“中和之美”;茶之美,在于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茶之美,在于高超艺术技能之后的精行俭德的品格;茶之美,在于中国茶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和日本茶道“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相似与不同;茶之美,在于它对历史和世界始终“热肠挂住”又“冷眼看穿”的角色;茶之美,在于对人们孤单心灵的慰藉;茶之美,在于茶艺术的节奏、神韵与境界。
潘城,学者、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秘书长,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博士,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副秘书长。出版作品《茶席艺术》《人间仙草》《一千零一叶:故事中的茶文化》《茶书画》《白茶》等,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曾参与主创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执行导演大型茶文化话剧《六羡歌》,参与策划的美国纪录片《茶,东方神药》获六项艾美奖,赴美、俄、法、日、奥、塞等多国进行茶文化讲学与交流。
潘城在茶与艺术、审美的领域探索、实践十多年,系统地提出了一个认识茶艺术的体系,从茶与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艺术大大块面对茶与艺术的羽毛做了一次梳理,并阐述了他心中的茶的美学。
本书邀请了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教授,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作序《美的事物谁说了算》。王旭烽教授评价本书为:
建立在大茶学建构下茶文化学术框架里的一部呈现之作,艺术之神洁白翅膀掠过时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