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7 15:46:06 浏览: 次
bob茶本是一片来自山野的树叶而已,是人类发现它以后,在不断被利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人的关系的切入,茶因人而文明,茶在不断内化和道化其价值,使茶成为一个多义词,并既可物质享用,又可精神享受,从而逐渐形成了茶文化。茶既可物质享用,又可精神享受,鉴于此,我认为茶的文化涵义至少可表述为以下几层:
茶叶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的茶树与茶树上采摘的嫩芽和叶。
茶本是上述茶树上采摘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品。只是唐以前及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后制作和饮用方法不同而已。大约是明朝朱元璋废除团茶、倡导散茶,尤其是明清以后,由于散茶的广泛消费和制作技术的提高,至今作为制作工艺上不同,饮品茶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即乌龙茶)、红茶、黑茶(如云南普洱黑茶、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湖北青砖等)等之分。社会上从保健和爱好出发,还开发了诸多花卉茶(如菊花、茉莉、玫瑰、薄荷、桑叶茶等)、干果茶(如枸杞、陈皮、柠檬、佛手bob、辣木籽茶等)等之类。中国民间凡可沏泡而成的饮品也都称之为茶,从而“茶”的涵义更具有了广泛性。
茶“味至寒”,中医药学认为中草药物有五性,即寒、凉、温bob、热、平;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早在西汉儒生所撰的《神农食经》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华佗《食论》中也说:“苦荼久食,益意思。”此后,古代中国医学界的很多著名医学者都论述了茶具有药理价值。现代科学表明,茶中的众多微量元素有养生保健的药理作用。
有学者说,美丽的东西都是人化了的东西,是人们对审美对象心灵化的结果,无论是自然的和人工的审美对象都是如此。古代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都浸染着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他们主张“游艺于仁”,强调精神上的“正、清、和、雅”的“君子之风”,以“超然于物外”的态度寄情、寄兴于风月山水之间或一草一木之中。他们在泡制和饮品茶的过程中与琴棋、诗曲、水墨、香事、花事等文化事项结合(如宋代就有“点茶、闻香、插花、挂画”的文人传统),用文化艺术等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品茶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陶冶性。
如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就脱口而出,如清代才子俞樾的:“嫩展旗枪,有灵根袅袅,亭亭斜倚。伶仃乍见,便是藐姑仙子。纤腰倦舞,又罗袜、踏波而起。休误认,杯内灵蛇,负了雨前清味。天然一茎摇曳。爱云花雾叶,青葱如此。擎瓯细品,漫拟苦心莲蕊。灵机偶动,又添得、喜花凝聚。应卜取、佳客连翩,桂舟共舣。”把绿茶在杯中的冲泡、品赏过程描绘得曼妙无穷。现代“茶艺”表演,主要让人们欣赏的是人美、茶美、水美、器美、环境美、技艺美和神态美的“和合”美育意境。
以茶会友、以茶会文、以茶待客及茶沙龙等等体现的都是“以茶为媒”,促进人们间的友好交流、沟通和联络感情作用。尤其在中国民俗中,茶与婚恋习俗有不解之缘。
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以及洁白的茶花,茶被中国民间看作为“纯洁、坚贞、多子多福”的象征。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以茶歌为媒传情的故事比比皆是。如郑板桥的:“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又如湖南湘西男女青年对唱的情歌,女唱:唱首茶歌送哥听,看你接声不接声,若是哥哥接了声,就把茶歌当媒人。男答:哥是茶树妹是芽,哥是泉水妹是茶;泉水泡茶浓又浓,哥娶妹来成一家。女的又唱:结情结义要等头,莫学花开一时丢;九月茶叶绿到底,千年茶树不移蔸。男又答:哥有心来妹有心,两人做个树缠藤;两人做个藤缠树,树死藤枯永不分。”还有湖北恩施土家族的“六口茶情歌”等等,都是以茶为媒情意绵绵,传递着人间美好的爱情故事。
茶在中国民间婚嫁中也一直成为礼俗的媒介,如湖南湘西贯穿婚姻礼仪始终的“三茶六礼”,是中国民间婚姻礼仪的代表。“三茶”即订婚时称“下茶”,结婚时称“定茶”,同房时称“合茶”。同时有始于周代的“六礼”,即纳采、问名bob、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相伴随bob,代代传承至今。
“茶”即“心”。中国古人的“心”即意识、思维、体悟。从哲学上讲,茶性、茶德、茶道,实为人性、人德、人道。唐代韦应物(737~792年)称赞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苏东坡把茶誉为“清白之士”。宋徽宗称茶“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佛家倡导“茶禅一味”等等,都体现了茶即“心”。
茶“含蓄内敛”,可“品茶品味品人生”。说的就是人们对茶的认识和体悟。难怪乎有人曰:以心品茶bob,丝竹之声为人声,松涛之啸为人啸,篁林之幽为心幽;与人品茶,人茶共品,出神、出趣、出慧、出智,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