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知识大bob全精选(九篇)

更新时间:2024-05-18 15:03:21     浏览:

  bob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体育学科特点要求体育教学方式与理念的创新和改变,除了要保障体育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循序性、综合性之外,还应该融入文化教学,为学生创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茶文化恰恰能够满足大学体育创新改革的要求,将茶文化融入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社会将各种文明的现象综合了起来,统称为“人文”。茶文化是现代人类文明中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为了将这种文化灌输到大学的思想当中,需要将茶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相结合,确保人类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茶文化注重对人的重视,在对现代文明进行教育的同时,确保学生以体育运动为中心,全面发展个人素质和优秀文化素质,保证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智慧、理性的思想,让现代茶文化作为运动的宗旨,并在不同项目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不同的体育项目,并按自己的能力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尽可能的展现茶文化中具有的人文情怀。

  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对各种知识进行积累,才能拥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保证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各高校需要以学生体育文化为中心,在宣传和进行各种体育理念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可以耳濡目染的受到各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并在体育运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充斥着各种文化理念,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不可以揠苗助长。学生需要有理念的进行钻研和探寻bob,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找到能够支撑项目的文化内容和基本理论,并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体育项目的探究任务。

  现代体育项目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体育素质,才能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收获预期的效果。高校在制定不同体育制度的同时,需要符合各大体育赛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十分严格,才能保证学生具有高素质体育运动精神,能够拥有应对不同紧急情况的能力。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体育运动器材,比如建立露天运动场所或者设立室内体育馆,满足不同体育项目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为了保证满足学生在各大体育赛事活动的要求,学校需要组建不同的体育科目,比如:足球、篮球比赛,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多多磨合,保证良好的团队合作,才能在比赛中稳操胜券。还有,学校可以按照学生要求开设不同的舞蹈、健身、太极、瑜伽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喜欢的体育项目,保证体育活动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原则。

  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将茶文化基础理论应用到教学系统中,保证系统内容的完整性与成熟性。针对现在传统的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学到单一的体育项目,而没有了基础的文化作为支撑,让体育活动显得更为枯燥。将茶文化作为新型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以后,可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会茶文化的精神导向与精神理念。首先,高校开展不同体育的项目时,需要以茶文化为基础,让体育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随着对茶文化的逐步理解和深入,变得更加具体。其次,茶文化可以有效保证体育运动爱好者拥有良好的运动形态和运动体质,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积极的运动思想和饱满的运动热情,才能促使运动员在各大赛事中取得傲人的成绩。

  我国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对茶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宣传的过程。我国拥有着璀璨的华夏文明,为了保证茶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一,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开展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同时,饮茶还可以让学生及时补充在运动过程中流失的营养元素。学生在学习茶文化以后,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保证对茶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对茶文化进行弘扬。第二,学生在运动时还可以将茶文化中的亲人、爱人思想作为基本理念,遵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让比赛更加公平、友爱。

  由于茶文化中融入了儒家、道家等思想,因此,体育运动员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宽己待人、严格做事的思想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体育运动精神和思想品格。茶文化中还包含了对各种茶艺、茶道思想的展示,满足了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和了解境界。随着学生对茶文化认知度的不断深入,茶文化也渐渐地被各高校学生所认可,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茶文化学习理念,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怡然自乐的淡泊、质朴的精神内涵,养成了宽以待人、平等待事的处事风格,这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冷静的运动心态,重塑学生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茶文化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形成了一种冲击,并促使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为体育教学增添了一股全新的文化力量。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学生显得更加懒散,对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消极,而融入了茶文化以后,学生由于有了更好的精神寄托,因此,更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并与文化内容相呼应的目的。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框架,让学生在有效的接受茶文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可以保证对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不应低估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能力,可以设定有阶段的茶文化学习目标,让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运动需求,开展不同阶段的茶文化教学课程。其次,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茶文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善茶文化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已经逐步完善相应的体育教学设施和配备。为了全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专业的训练场地和完整的训练器材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更多与茶文化有关体育设备的引进,增强了的兴趣,也保证了学生的运动质量,同时,可以统一发放与茶文化有关的体育教学教材,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接受专门的茶文化体育教学课程。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的品茶场所,按照学生的要求选择更具茶文化气息的茶壶、茶台、茶盏等茶具,保持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由于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课程,学生还可以在课下,通过查询电脑资料学习茶文化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茶文化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体育运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的文化课与体育课同步进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型、综合型人才。

  茶文化在被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初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这并不是首次进入校园,之前也有过多所高校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公开课程,教师也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整体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开展了全新的茶文化教学课程,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保证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需求的同时,让茶文化的内容可以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重塑茶文化在学生眼中的形象。首先,需要有一段时间融合茶文化与课外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过程,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茶文化理论的同时,可以按照茶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思想进行项目的选取,让学生时刻具有良好的运动心态。其次,由于在开展茶文化教学课程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好地借鉴茶文化运动精神,让与茶文化有关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便可以将茶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学校在开展以茶文化有关的体育教学课程以后,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有限时间的限制,在课后,学生可以组织一定的团队进行相关的体育训练,还可以在团队中进行与茶文化有关的交流,保证茶文化思想可以贯穿到整个生活当中,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茶文化思想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品茶文化》、《茶叶历史》等多种课程,学生在了解这些基础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听取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观看茶艺表演等节目,保证对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学校可以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课下自行组织和了解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并建立答题的团队,竞赛活动形式多以抢答、限时答题为主,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茶文化知识。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让学生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来自茶文化的魅力,并由衷地产生对茶文化的敬佩之情。研究茶文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对我国大学体育创新改革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以及体育教学的创新有所帮助。

  [1]李卫国,冯科,王鑫.论茶文化嵌入式日常体育教学过程研究[J].福建茶叶,2016(4):262-263.

  [2]向玉山.论茶文化在体育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功能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72-273.

  [3]魏乔.茶文化与体育赛事结合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84-285.

  2009年4月20日,谷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与杭州八家国字号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杭州市举办。“全民饮茶日”由浙江杭州的8家国字号茶机构于2006年首次发起倡议设立,2009年4月12日正式发出倡议,将每年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设为“全民饮茶日”。“全民饮茶日”的提出得到了全国15个省市和台湾地区的热烈响应。响应城市的全民饮茶日活动时间均定在每年4月20日前后(以农历谷雨时节为准),以统一标志、统一口号、统一宣传内容和形式开展。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一种健康的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成分,饮茶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无论是“世界饮茶日”还是“全民饮茶日”,其宗旨都是为了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希望在若干年后,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喝茶了吗?”

  众所周知,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而从今年开始,5月1日对于很多爱茶人来说。又有了另外一层含义――“世界饮茶日”。

  在第一个“世界饮茶日”到来之际,一场由福建茶人之家和福州市茶叶协会主办,五里亭福州市茶叶批发市场和公泰茗茶联合承办的“世界饮茶日”活动在福州海峡大茶都广场隆重举行。福建是茶的故乡。茶对于福建人来说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否留意过如何饮茶才更健康呢?为了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了解喝茶的好处,进而喜欢上茶,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茶与健康”。

  5月1日上午9点,活动在海峡大茶都广场拉开帷幕,许多榕城市民都利用小长假的休息时间,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尊敬的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更是不顾炎日酷暑。亲临活动现场,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从自己的养生之道出发,给现场的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课。

  本次“世界饮茶日”活动分两部分进行,前一个小时是开放的自由式饮茶时间,主办方在现场设置了铁观音、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品茗交流区,吸引了众多的榕城爱茶市民。工作人员还在现场派发专门为此次活动印刷的《茶与健康宣传手册》,市民们在品茗区一边品茗一边阅读手册,学习怎么喝茶才是最健康的。而在会场的另一侧,福建省中医学院陈玲老师,福建茶人之家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詹梓金教授,福建茶人之家副会长陈金水老师,福建省茶科所原副所长张方舟先生,福建茶人之家常务理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郭雅玲女士等茶界专家也来到现场,组成咨询专家团,向市民进行茶与健康科普知识宣传。为茶友们在日常生活碰到与茶有关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也有许多市民围坐在张天福老人的身边,向老人讨教喝茶长寿的秘诀。活动过程中还举行了茶与健康知识的有奖竞答活动。得到了市民们的热烈参与。

  在自由式品茗时间结束后,本次活动的承办方福州公泰茶庄还在活动现场的中心舞台上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茶艺表演。公泰茶庄的孙总亲自登台,为现场的爱茶人展示了用陶壶煮茶的过程。只见他身着米色唐装,神情自若,缓缓地将陶壶、茶杯、茶海等茶具置于表演台上,而后煮水、温杯、取茶、置茶、润茶、分茶……动作自然连贯,无声胜有声,吸引了众多茶人的驻足关注。

  此次孙总煮制的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的白鸡冠,他独创的煮制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白鸡冠“岩骨花香”的特质。张天福老人曾亲临公泰茶庄,对孙总创意的煮制法及公泰茶庄专注制茶、用心爱茶的经营理念表示了赞许。活动现场,煮制后的白鸡冠散发出阵阵清香,弥漫在围观的人群中。也得到了专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在茶艺展示之后,主办方还在现场举行了茶与健康知识的有奖竞答活动,精心准备的竞答的问题都和人们的日常饮茶息息相关,而答案则在现场分发的《茶与健康宣传手册》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市民们都踊跃参与,现场气氛高涨,每一位回答对问题的朋友都获得了一份精美的礼品。

  而作为主办地的杭州,热闹非凡的茶事活动则将美丽的西子湖渲染为一湖龙井茶水,更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布置成了一个巨大而茶香四溢的茶馆。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数百名师生,在学院党组副书记汤勇的领衔之下,全线出动,奔向布满杭城的近百个大中小学、社区和写字楼的免费饮茶点,向广大青少年、市民、游客和上班族赠送茶水、茶具、茶与健康宣传册。

  上午9时,“全民饮茶日”的启动仪式如期在西湖涌金广场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浙江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原杭州市政协主席虞荣仁等出席启动仪式。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宣布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正式启动。在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宣读完“全民饮茶日”倡议书之后,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教授代表杭州茶界宣读了“全民饮茶日”响应书。

  王旭烽教授在“全民饮茶日”响应书中表示,杭州爱茶人积极响应“全民饮茶日”倡议,将以爱茶奉茶赠茶的实际行动,参与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品质生活建设。通过饮茶日活动,倡导全民饮茶,以活动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希望全民饮茶日能年年办下去。

  启动仪式之后是精彩的广场茶艺表演,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的部分片段――“道家茶礼”和“儒家茶礼”向观众完美地诠释了茶文化的经典与博大精深,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学生们还在现场展示了精美的茶席设计,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关注。

  高校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由来已久。18世纪启蒙运动使大学课程由传授知识朝科学研究方向发展。成立于1810年的柏林洪堡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倡导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学科研为一体、全面进行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它的建制模式影响着全世界的大学建设。高校专业化的弊端也逐渐被重视。对此,美国高校很早开始实践通识教育,在八十年代左右影了中国大学建设模式。如今,在功利主义、社会商业化、工业化发展、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国内高校仍以专业教育为主,人文通识类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也存在知识面狭窄、视野局促狭小、没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模糊、过于追求物质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国人素质的发展。人才与人文、情感和品格统一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学语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是实践通识教育最好的途径。近年来,国家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转发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的重要学习途径。

  首先,课程被边缘化、课时少、定位不清晰、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在重视科研的高校是无足轻重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被边缘化。课时普遍为一周两节课,一学期不到四十节课,这显然不足以把课文讲深讲透。大多数老师只是按课程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上完课走人,完全没有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任课老师应明确培育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定位应清晰,培养目标要明确。另外,该课程一般为考查科目,考查方式也是随意而为。学生只要没有迟到旷课,按时提交作业bob,考查就没问题了。学生在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没有指导意义,都没有引起重视。

  其次,《大学语文》教材良莠不齐,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我国馆藏各类版本《大学语文》教材达一千多种,良莠不齐。大多数教材都是将一些传统篇目组合,没有相应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同时,编著者多以文学史为准和对地方文化不熟悉也使《大学语文》教材缺乏地方文化色彩,没有显示出地域优势。在功力实用主义、重视科研、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人文学科老师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不断增加理科专业的招生,缩减人文学科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老师们科研压力繁重,评职称、写论文、申报课题已经让他们疲于应付。在有限的课时时间里,老师们也只能挑选重要的课文进行讲解,不能全面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普遍落后,老师注意力、积极性已转移到科研上,教学效果甚微。

  再次,地方文化与高校学生的脱离。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传播的重要性,导致地方文化与学生的脱离bob。作为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基地,更具有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的优势,更应该重视当地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以遵义为例,该地区有独特的“酒文化”、“长征文化”和“茶文化”。遵义地区茶文化历史悠久,相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唐。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列的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等地皆为产茶区域,并评价黔中茶味道极佳。黔中指今天的贵州省,早在秦代此地就包括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夷州、播州、思州产茶的记载。北宋诗人黄庭坚遭贬至此做别驾时以访茶、问茶、品茶、说茶为乐,写下了《煎茶赋》。遵义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与当地高校学生产生了脱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所学专业与当地茶文化无关。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一般为经典传统文学,不涉及茶文化的介绍,大部分老师也不会补充介绍茶文化,学生无从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当前提倡通识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地方院校完全可以通过《大学语文》传承弘扬地方茶文化。

  高校《大学语文》可以以地方茶文化作为突破口,结合该课程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意义深远。

  提高兴趣开阔视野。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如今大学生们对地方茶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中国茶圣为谁,更不知陆羽的茶著作为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提高他们人文素养与知识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知识丰富,涵盖面广。老师可以将茶文化分为茶历史、茶文献、茶古诗、茶音乐、茶国画、茶习俗、茶故事几个大类讲解。以遵义为例,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据贵州省林业部门的普查,属于乌江流域的威宁、纳雍、金沙、湄潭、道真、务川、印江、沿河等县都有野生乔木大茶树和灌木古茶树分布。仅以湄潭为例,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发现,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一个县就占了163种。”[3]作为重要的茶文献,陆羽的《茶经》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以简练的文字介绍茶的历史、产地、制作过程,包括当时茶叶的加工、栽培、审评和文化等,内容十分丰富。有趣的茶习俗如宋代的斗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等多道程序,不仅讲究技术性,同时也讲究艺术性,且对茶质、茶色、茶香、茶具等有较高的审美要求。老师还可采用多媒体形式播放茶音乐,讲述茶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兴趣、开阔视野。

  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价值观模糊、物欲横流的时代,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已逐渐模糊,有些思想精髓如仁义道德被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冲击。也提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A,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大学生肩负的重任。因此,引领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认同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还很模糊,个人理想与目标也不清晰,在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欠缺方法。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急需正确引导,思想教育急需加强。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到茶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能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种茶、采茶、制茶、品茗等过程展示了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的思考和协调,是先贤们崇尚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人亲善、清心寡欲的智慧结晶。在如今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需要一片宁静的内心感受世界,需要一双理性的眼睛看世界。通过茶文化,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肩负起建设富强国家的重任。

  通识教育是在高校过分专业化发展趋势下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课程设置的纠偏。现代高校虽然都提倡通识教育理念,但收效甚微。《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是实践通识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在现今《大学语文》教材繁多、良莠不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地方茶文化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线篇:茶文化知识大全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实用主义造成的困扰。一方面,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客观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学习应用技术的同时,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致使人文学科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浮躁,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1-3]。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开设人文社科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茶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茶的实践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品味和鉴赏美,这与现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5-7]。

  《茶文化》是一门面向我校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已有多年的开课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区分布、茶叶加工及分类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的选购与品质评定方法、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客来敬茶的礼仪及各种茶俗文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开拓学生眼界和心胸、培养良好品行和优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见端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现对我校茶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其他教学型省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7万余人,独立学院1.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万余人。因此,以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和质量参差不齐,选课动机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就是要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主动性很强,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这类学生只需略加引导,其学习效果足以令人满意。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够学分,勉强来听课也是心不在焉,对这类学生必须要有特别的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兴趣,必要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中间,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又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对这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取舍得当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精彩的教学方式。

  以前我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茶叶分类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较多地体现了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对于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绍内容偏少。以“和”为核心的茶德内涵,其中的“和”不仅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理解、关心,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友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强化“茶德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 而不只是理论的说教, 但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在茶文化的教学实践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论教学,一方面是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户外茶艺活动相对缺乏,对茶艺和茶具的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体视频上,学生缺乏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也曾借鉴台湾“无我茶会”的形式,在授课班级上尝试现场多名学生参于各种茶类的泡制和品饮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备茶、泡茶、品茶等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后类似教学活动还需加强和完善。

  课程评价是检验和完善课程的依据,之前的茶文化授课考评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老师将平时授课内容发给同学,同学稍微复习后参加考试,分数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判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确有较大的作用,但成绩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数,而卷面成绩又与考前突击有相当大的关系,结果是学生平时被动学习,考前随便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考评方式,将课堂或平时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将开卷考试改为课程论文,题目不限,但主题是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核心期刊杂志要求进行撰写,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人文社科类课程是高校公选课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基础有着明显差异,这类课程又很容易让学生因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的茶文化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学活动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8]。茶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面对接受通识教育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及时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茶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像制品等综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论讲述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茶艺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或影像在多媒体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过音画渲染,给听众带来视听感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破被动的传统考评模式,采取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检测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审美感悟与人文精神作为茶文化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教学目标,考试时重点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审美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以课程替期末笔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但茶文化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辅以适当的参观实习、茶艺欣赏与表演、无我茶会等各种课外活动,则不仅使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熏陶和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这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既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众多学生,如何将茶学知识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并为学生接受,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同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长有关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随着茶的不断发展,其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寄托。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囊括了非常多的古代文学元素、近现代文学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元素。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影响,使我国茶文化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性质,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客观的物质属性和主观的情感属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茶就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就像喝水一样,人们并没有赋予它非常“高贵”的形象,也没有发挥出情感寄托的作用。而随着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茶文化的雏形,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它的研究,不仅让它客观的物质属性价值有所提高,同时还赋予了其主观上情感的意义,使得茶这种简单的饮品由于茶文化的形成而脱胎换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也越来越明显,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享受,提高公众在品茶过程中的精神修养,让饮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茶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英国人民具有饮茶的习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对于提高茶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茶文化所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生动之美与艺术界的灵动之美,让人们可以从更高雅的角度来看待茶文化,去品味茶的内在魅力。发展至今,传统中国茶的发展与传承有两个走向,一是采用过去的农业思想来种植、生产、销售茶品,主要以茶叶原材料作为发展基础;二是保持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变,但是在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应的茶文化,来提高茶的文化韵味,相当于给茶披上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很显然,第二种发展思路更符合人们对高雅饮茶行为的需求。事实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对品茶行为不断规范的历程,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比单纯地物质需求更紧迫,这也是促使茶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必须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类型之一。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不仅可以让人们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学习、理解、应用茶文化,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壤,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不仅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效手段。而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艺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虽然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喜欢饮茶,但是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中国的茶品。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深入地研究,他们才能学习、了解茶的本质,才能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茶的内在魅力-茶文化。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同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茶文化是支撑中国古代文学的力量来源之一,也是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内外有很多人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对于茶文化却并不了解,每次喝茶就是简单地将茶叶放入水中,一会儿过后就开始饮茶,周而复始,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对茶文化缺乏认知的外在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其实就是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手段。先知先觉,只有让人们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才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有意识地翻阅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典籍;相应的,在有关描写茶文化的典籍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所以学习茶文化就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而当人们有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意识以后,他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才会着重研究中国茶文化。因此,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和茶文化,就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继承者、传承者,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兴致并不高,他们只是将饮茶当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并没有将饮茶看成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但事实上,单纯地饮茶而不去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元素是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因为这不仅不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者这个媒介,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研究它们的本质,看看茶文化与对联、茶文化与诗词、茶文化与曲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结合到一起。作为国家发展未来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就要具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意识,并且付诸于行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做一名优秀的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继、承者传承者。

  中国人在饮茶的同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要求的是“唇齿留香”。好的茶叶不仅具有养生的功效,同时还可以让人们在饮茶的同时联想到一些高雅的词汇去形容它、赞美它、歌颂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用茶水来招待客人已经成为一种待客之道、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习惯的来源是哪里,也不知道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有哪些,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与中国古代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所以,这种以茶待客的方式并不见得有多么悠久的生命力,一旦出现新的待客饮品,那么茶水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追本溯源,去研究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去更好地应用茶水去招待客人,增强它的文学底蕴。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线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茶业是黄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黄山市不仅是产茶大市,还是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正向其他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推进融合,茶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了相互渗透。茶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1 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独特 明茶学家许次纾《茶疏》语“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了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黄山市境内群山环立,壑谷幽深,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山涧潺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茶园一年四季云雾飘绕,茶绿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小桥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冠绝古今闻名中外的黄山名茶。“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银毫显露,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馥郁持久,韵味深长;“太平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翠,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门红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是红茶中的极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徽州松萝”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历史名茶还有“老竹大方”、“白岳黄芽”、“屯绿”等。

  1.2.1 茶史 作为传统产茶区,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载于唐陆羽的《茶经》,茶圣陆羽把全国分为8大茶区、43个子茶区,歙州列在“浙西“茶区,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来的新安郡改名而来。明《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道出徽州茶叶重新崛起,今休宁松萝山的一株古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在200a以上,印证了松萝茶乃至徽州茶横贯几个世纪的年华[1]。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证着黄山名茶百年的辉煌。

  1.2.2 茶诗“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关黄山的茶诗佳作迭出。“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方岳,祁门人,南宋文学家、诗人);“汲得名泉水,来烹松顶茶”(《松萝试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贮名茶,…旋炊鲜火整茶器,小盏细既亲涤洗。松声蟹眼火候良,灵草之性乃无并。”(歙人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最爱晚凉嘉宾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祁红屯绿好姊妹,淡汝浓抹总无瑕。”(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1964年来黄山作)这些茶诗吟明泉、咏煮茶、赞茶功、歌茶人[2],是黄山茶业发展史瑰丽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组成。

  1.2.3 茶俗茶礼 油盐柴米酱醋茶,徽州人爱喝茶,各种习俗都离不开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发喜茶”,茶点佐茶必不可少,茶点用精美的果盒盛装,果盒在黄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宁叫“春盒”、祁门叫“桌汇”、歙县叫“茶盆”等,整个喝茶的仪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称“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7家茶饮用,便可化吉,称为“神茶”[1]。茶礼更是丰富多彩,一个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为礼的一生:从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礼,婴儿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满月要喝“满月茶”;儿童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要奉“拜师茶”;结婚茶礼更是丰富,称之为“三茶六礼”[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叶伴着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黄山茶与民间歌舞有着不解之缘。如茶戏,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以祁门采茶戏为代表bob,又称黄梅采茶戏,反映了茶乡人恋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师胡浩川先生执笔的《天下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戏以改良场的历史史实为背景,以祁红的采制工艺为内容,宣扬了祁红品质优异,冠盖中华,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祁门红茶生产到加工的过程表演出来[3]。采茶扑蝶舞是祁门独有的茶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扑蝶舞原称扑蝶灯,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唱词为一年里10个月的花名和农事,以方言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茶农的喜悦,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茶的眷恋[3]。

  1.2.5 茶书 茶文学作品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2006年黄山市知名茶学者郑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声细氤氲远,道尽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就包括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丛书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优美,史料珍贵,雅俗共赏,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专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较早2006年郑建新、郑毅合著《黄山毛峰》道出了”黄山天下奇,毛峰悠韵长,珍品巧制作,泡饮得线年《天下祁红》以祁门红茶创始人余干臣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传奇经历。小说获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获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年,吴兴华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韵,猴魁之奇bob,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

  2.1.1 谢裕大唐模旅游观光茶园 茶园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广阔茂盛、恬静自然,与周边古朴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摄影写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园基地内可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体验,让游客们轻松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同时,茶园内具有多年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游人详细解说种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艺,让游人在享受采茶之乐的同时,更贴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梯地茶园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6.7hm2梯地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层出不穷的山间梯田所营造出的美丽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对象。郁郁葱葱的高山茶园中18株白茶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梯地茶园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蜈蚣岭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2012年“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2.1.3 黄山区茶乡风情游 黄山区以多个著名茶产地为“点”,适时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道寻源”之旅、环太平湖“寻茶世外桃源”之旅、环黄山“茗品茶忆”之旅等3条茶乡风情游线],串“点”成“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赏茶艺、听茶歌、闻茶香。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到黄山区茶乡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以历史名茶为基础,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茶叶博物馆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黄山市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丰富了茶产业内涵,旨在提升茶文化价值,不断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开馆,展馆面积900m2以上,由“黄山六百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展馆以直观实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优良品种;以制茶器具加上图文说明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艺;以器具陈列展示,以实物反映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伟人与猴魁的经典轶事和对太平猴魁历史文化的展示讲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迈向大城市进而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2.2.3 中国祁红博物馆 中国祁红博物馆位于祁门红茶原产地,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于2015年7月建成,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分“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7个展厅,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馆内设资料茶史馆、茶艺馆、表演车间等,是一个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2.2.4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是2012年由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该馆以传说、故事、文献、史料演绎松萝茶的养生保健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珍贵史料、图书档案、文学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现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了徽茶及松萝茶的发展过程和悠久文化;松萝茶在中国茶界的大领先地位以及松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是一座典型的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展馆。2014年黄山市旅委公告,正式批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3.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做好茶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着天然的渊源,将制茶工艺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黄山市众多名茶已经列为传统茶叶制作技艺项目,其中部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级: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顶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艺是我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特殊技艺,原黄山茶校的学生代表全省参加首届全国性的比赛就获得了金、银等奖项;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作为省赛基地近几年承办了省职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对于黄山产茶大市来说,这项非遗技艺不会因为机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传承,黄山茶人理应担当。

  3.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利用黄山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徽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黄山茶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实训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年轻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院内成立“裕大茶社”,邀请知名茶专家郑毅老师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通过介绍徽茶文化知识,分析茶与旅游、茶与养生等问题,对茶社进行推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茶文化知识,让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轻人更加熟识、喜爱并传承茶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的通知》(质检科函〔2015〕135号),批准在我县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五年来,我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认真筹建英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函》(鄂质监标函〔2016〕10号)以及省、市知识产权局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有关筹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