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中国何时何地开始饮茶?

更新时间:2024-09-07 23:19:37     浏览:

  bob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并不是因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正如印度有野生大茶树,却未培植出自己的茶文化,而是1780年才从中国广州引进茶籽开始种茶。中国成为茶的祖国,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先民最早认识了茶的功用,才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光彩夺目的茶文化。那么,在中国,是从何时何地最早开始饮茶的呢?

  饮茶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不可能起源于一时一地。茶文化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各地饮茶的先后是有所不同的。中国饮茶,以长江上游的巴蜀为最早。兹述如下。

  茶的古称,至晚先秦时蜀地已有了。公元16年成书的《方言》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原来,2000多年前四川土话把茶叫“葭萌”。《汉志》记载西汉初四川设有一个“葭萌郡”,换成官话说,就是“茶郡”。这郡为什么叫“葭萌”呢?《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有个弟弟叫葭萌,封在汉中,号苴侯。因此,苴侯所在的那个城邑就称“葭萌”了。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巴蜀。秦亡汉兴,改葭萌邑为葭萌郡,其地望在今川北剑阁东北。

  我们知道,在古蜀历史传说中,蜀王的名号往往同其历史业绩有关。如蜀王蚕丛,相传是驯育野蚕为家蚕的人。又如蜀王鱼凫,相传是驯养鱼鹰帮助捕鱼的创始人。那么,这位以茶为名的蜀王弟弟葭萌,是否就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吃茶者呢?无论怎么说,他的名字记录并说明在公元前316年以前,即古蜀国的传说时代已有茶的名称了。

  秦灭巴蜀,当知巴蜀物产中有茶,但历史上疏于记载。西汉时,蜀人司马相如著《凡将篇》,其中谈及21味中草药,茶就是其一。可知西汉初蜀人仍视茶为药物。

  但比司马相如稍晚的辞赋家王褒在其名作《僮约》一文中,已明确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从而可知,大约在西汉,蜀地已饮茶,并已形成茶的市场。位于今四川成都以南鼓江县的双江镇(原名武阳镇),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叶市场bob。

  西汉初,不仅蜀地有“葭萌郡”,长沙国属下还有个“茶陵县”,在今湖南株洲地区。茶陵之得名,《茶陵图经》上说因其“陵谷生茶茗也”。也有的书上说,其地理位置,“于茶山之阴,故名”。当时湖南不但有“茶山”,还有以产茶著称的县,当时应已知种茶、卖茶和吃茶。

  如果说,云南、川南为茶树的原生地,那么,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茶树向北发展,已横跨长江上游两岸并及于中游的南岸了。西晋时,茶树已发展到岷江流域。杜育的《荈赋》(荈,茶的古称之一)就描写了当时岷江流域的茶树“弥谷被冈”的盛况,以及初秋之时,村姑结伙满山采茶的热闹情景。

  同时,成都城里,老太太上街摆起茶摊卖“茶粥”了。当时不仅有茶摊,也有茶楼。晋人张孟阳去成都,赋《登成都白菟楼诗》,赞颂“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在水、浆、米酒等六种饮料当中,茶最芳香,并说蜀地茶香早已散播到九州。

  附带说及,从西晋到当代,成都茶馆之多,饮者之盛,一直是独有的一大特色,历时1600多年,可见茶乡特有的古风遗韵。

  三国时,长江上游的“南中茶子”已成为全国名产,可在长江下游的东吴,茶茗还是吴主宴会上的高级饮料。

  史载,吴主孙皓,每每举行竟日的宴会。他规定,凡参加宴会都得喝酒七升。可是,德高望重的宰相韦曜却不能多饮,孙皓就“密赐茶荈以当酒”。

  孙皓所饮之茶,来自何处?据《吴兴记》载:吴兴郡治所乌程县(今属浙江湖州)西“有温山,出御荈”。吴兴郡,是孙皓在位的第三年即公元266年建制。其所出之御用茶,大概就是供吴主孙皓的。

  从韦曜以茶代酒开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东晋初年,出了位饮茶成癖的人叫王濛。凡有客来,王濛必以茶相敬。当时,客人多不习惯饮茶,难耐其苦涩,可碍于情面,又不能不饮,深以为难。久而久之,凡要去拜见他,人们就相戏曰:“今天又有‘水厄’了!”即今天又要遭遇那强饮苦涩茶水的厄运了!因了这个故事,“茶”得了这个贬称,曰“水厄”。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到了南朝初期,刘宋女文学家鲍令晖著《香茗赋》,就不再说茶苦,而盛赞其香了。

  从张孟阳在成都称赞“茶芳”,到鲍令晖在建康称誉“茗香”,其间相差一个半世纪左右,可知饮茶在长江上、下游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香茗赋》问世,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到南朝萧齐时,齐武帝在临终遗诏中说,在他死后,祭祀要从简,不准用牺牲,只供些“干饭、茶饮”就可以了,并诏令“天下贵贱,咸同此制”bob。可知,这时饮茶相当普遍,不分贵贱,大概这时石头城里也有老太太摆起茶摊了。

  画面的左半部分描摹了宋代点茶茶艺从碾茶、煮水到注汤点茶的点试过程,以及所用的大部分茶具。一人持石磨碾磨茶叶,另一人左手持一茶碗,右手正往茶碗中注汤

  在长江流域上游的巴蜀,秦汉时代已知饮茶,下游的东吴,最晚三国时已知以茶代酒了。那么,在黄河流域呢?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呢?

  黄河流域何时饮茶?有人说,蜀人曾向周武王贡茶。那么,有3000年了。但此说依据不足,难成定论。也有人说:“秦人取蜀,始知茗事。”秦灭蜀是公元前316年,距今2300多年了。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北魏人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中那“漏卮”与“酪奴”的故事,这是在秦灭蜀800年后发生的。

  南北朝时,萧齐名士王肃,因遭政治迫害,北投元魏,时在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王肃生于江南,长于建康(南京),初到中原,居于洛阳,吃不惯羊肉,喝不惯酪浆(牲畜的乳汁),“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当时,洛阳人还不习惯饮茶,见这个南方人喝了一杯又一杯,就开他的玩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漏卮”,即没有底的杯子。

  几年后,王肃也渐渐习惯北方生活。有次参加殿宴,他举杯大口饮奶粥,拿刀大块吃羊肉。皇帝很惊奇,问他:“卿也适应中原口味了?羊肉比鱼羹怎样?茗饮与酪浆哪个好?”王肃说:“羊为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珍,茗饮不中,只能与酪为奴!”因了这个典故,茶又得了个别名曰“酪奴”。

  北朝宴会,茶与奶并设,然而,人多以饮茶为耻,不肯饮用。也有喜饮者,却往往受到鄙视,被骂道:“怎么不好山珍海味,偏好南方奴才喝苦的水呢!”这种对待饮茶的态度,当然不无南北对峙所造成的政治因由,但主要还是南北方的生活习惯不同。

  黄河流域饮茶到何时才比较普遍呢?那是在南北朝的对峙结束之后,隋王朝统一了天下,南北社会文化才迅速地交融。据说,隋的开国之君文帝杨坚就是位嗜茶者。古语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嗜茶,茶就不会再被鄙视为“酪奴”了。

  唐代名画有幅《唐后行从图》bob。画中在雍容华贵的武则天被前呼后拥地出行场面中bob,就有个手捧茶盏的仕女跟从在后。可见,唐代饮茶之风日盛,须臾也离不开了。

  黄河流域饮茶,至盛唐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从关中的长安,到中原的洛阳,以及河北、山东等地,也就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大凡交通沿线,随处都有茶摊、茶铺,“不分道俗,投钱可饮”。江南各地的茶,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当时,不只江南、江北产茶,中原也产茶,以及黄河北岸也出产名茶了!朝廷看到茶已与盐、铁一样,为百姓日常所需,有利可图,故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

  在长城脚下bob,这时已出现茶马市场。游牧于大漠南北、世世代代以饮“酪浆”为生的回纥人,也成为嗜茶者,年年驱赶着骡马牛羊、入塞市茶。从此,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与中原的茶马交易,历千年有余,绵绵不绝。

  在青藏高原,相传饮茶始于初唐贞观十五年(641),是那位藏汉的友好使者文成公主将茶叶、佛像和汉文化一起带到了青藏高原。大约过了140年,西藏饮茶之风,已相当盛行了。史载:唐建中二年(781),唐使常鲁出使吐蕃,烹茶帐中。吐蕃赞普问其所煮何物,常鲁说:“煮的是涤烦疗渴的所谓茶。”藏王说:“我们这里也有,命人取来,一一指点,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其地遍及今浙、皖、湘、鄂、川五省,皆为当时各地之名茶,唐使听了,也直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