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5 17:10:06 浏览: 次
bob中国茶文化简明概述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的故乡,所以,中国人对茶真是再熟不过的了。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儒、道、释三教九流,还是挑夫贩夫,无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俗语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内地人民这样,边疆少数民族也同样好茶。北方游牧民族好用奶茶,西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数民族爱饮盐巴茶。可见,茶早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之用,可为饮、为药、为菜肴;茶之礼,上至宫廷茶仪,中至文人茶会、禅院茶宴,下至民间婚俗、节俗,无处不在。茶之法bob,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为中央政权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马互市”。茶从中国飘洋过海,香溢五洲。现而今,人们发现,“茶之路”在沟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丝稠之路”逊色。过去饮茶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古人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开元、天宝年间号称唐朝盛世,国家富强,域内安宁。但陆羽一出生便面临着种种不幸。据《书陆羽传》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进入了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bob、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总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煮茶过程不仅被陆羽艺术化,而且运用“五行”说强调煮茶应注意的水质、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煮茶讲究三沸,还要欣赏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华,观其衣,衣精极;所饱者食,食与酒皆精极”,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表现出高尚的审美追求。中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待客的茶类、礼仪也不同,但表示尊敬和友好意义相同。如:江南的城乡,主人以“龙井茶”、“碧螺春”等绿茶相奉;华北、东北地区,主人会端上一杯香味鲜美的“香片”;华南一带,会送上一小壶香气馥郁、味道醇厚的铁观音;边疆和山区兄弟民族待客更诚挚和讲究礼仪,如蒙古的香美奶茶、西藏的味美酥油茶、广西的油茶、四川的盖碗茶等。客来敬茶的缘由相传,客来敬茶的风俗是从三国末年开始的。自从杜康酿造出酒后,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普遍都是用酒待客,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庸君主,终日不理朝政,沉浸在酒色之中。为了给自己饮酒助兴,经常宴请群臣。每次都是从日出喝到日落,而且整天伴有歌舞伎乐,非要把手下的大臣灌得酩酊大醉不可。孙皓手下有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可孙皓也一定要他奉陪,往往不欢而散。有一次,韦昭陪孙皓在御花园赏花喝茶。孙皓问韦昭说:“你的酒量怎么一直大不起来?”“回禀圣上我在家每日三餐不离酒,可就是大不起来。”孙皓听了摇头说:“堂堂大臣,酒量这么小,真没出息。”韦昭端起茶碗对孙皓说:“俗话说得好,刨子能刨平木板,锯子能锯断木板,各有所长,相互不能代替。卑臣酒量虽小,可是茶量却很大一次能喝上几大壶,不信,我喝给您看。”说罢,捧起茶壶一口气饮下三壶。孙皓笑道:“你喝茶本领这么大,今后凡在酒宴上,我赐你以茶代酒,但不可外传,免得其它大臣攀比。”韦昭高兴万分,磕头谢恩。不久,孙皓又在宫中宴请重臣,他要太监给韦昭准备两壶茶水。皇上和大臣干一杯酒,韦昭就喝一杯茶。从早晨喝到中午,几个大臣醉倒在桌子底下,韦昭反而劲头十足带头干杯。皇上和满朝文武百官都已大醉,只有韦昭没醉。这消息传开后,宫廷和民间便形成了用茶代酒接待客人的习俗品饮环境品尝名茶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茶的沏泡和品尝离不开幽雅的氛围。如果是在工作单位或家中接待客人,以简朴雅观为宜,饮茶客厅窗明几净,整洁舒适,桌上铺好桌布,摆上鲜花。茶罐、茶具既洁净又富含艺术性,使客人能精神舒畅。公共茶室要选在游览胜地的幽静之处,即使在闹市,也要设法闹中取静。幽境品尝,方可领略茶的妙趣横生。若举行某种茶会,在大厅中可按茶会的主题选择不同风格的会场布置,用切题的意境,衬托出主题气氛;如璧上的字画,桌上的插花,地上的盆景,座位的排列方式等等,都要随题而变化,或热烈、或幽雅、或朴实„„无论怎样,都应注意整体的协调美观,从而利于宾主感情交流。有时,虽没有一定的会场,但也需布置一个合适的环境。因人献茶敬茶可根据来客需要进行泡茶。如果客人是体力劳动者,或是老茶客,一般可以抱上一杯饱含浓香的茶汤;如果客人是有一定修养,或无嗜茶习惯的,一般可以泡上一杯富含清香的茶汤;倘若主人并不知道客人的爱好,又不便问时,不妨按一般的要求,泡上一杯浓淡适中的茶汤。如果家中贮有几种茶叶,也可一一介绍,让客人自己挑选。遇有品尝兴趣者,可以泡上几种茶叶,让客人品尝比较,享受饮茶乐趣。如果有不可多得的极品,或很名贵的高级茶叶,还可向客人介绍这种茶的产地、风貌、品质特点,乃至其有关历史、传说及对人体健康的好处等等,以引起客人对这种茶的兴趣和好感。怎样泡茶泡茶用的茶具,即使不名贵,也一定要洗干净,不得留有残污的 茶垢。所以,主人往往当着客人的面洗茶具,然后倒茶。如果用的是 珍稀或名贵的茶具,主人可一边陪客人品饮bob,一边介绍茶具的历史、 特点,和客人一同鉴赏。茶具可根据饮用茶的类别而选用,茶壶、茶 杯大小式样要匹配。 泡茶用水必需是清洁无异味的。敬茶需用热水,水不开就泡茶是 失礼。所以,一般都是客人到后再烧水。斟茶时,以七bob、八分满为宜。 如果是直接用茶杯茶,可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先冲水三分满,待茶叶 展开后,再冲水至七、八分满。俗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给 客人添水要先人后己,尤其不能单独给自己或自己家人添水,否则, 是对客人的不恭。 撮茶叶时切忌用手抓茶叶,宜用小匙撮用。因为茶叶怕湿,如用 手撮茶时茶罐内的茶叶吸收了水分,容易变质;另方面,用手撮茶不 卫生,还会失礼于客人。品饮以礼 敬茶的一举一动,都是卫生、礼貌的表现,如手拿茶 杯时只能拿柄,无柄茶杯握其中底部,切忌手触杯口。放置杯(壶) 盖时必需将盖沿朝上bob,切忌将杯盖或壶盖口沿朝下放在桌子上。送茶 时,切不可单手用五指抓住壶沿或杯沿提与客人,要用双手奉上。要 是比较讲究的茶具,往往配有一个茶托或茶盘。奉茶时,用双手捧住 茶托或茶盘,举至胸前,脸带笑容,送到客人面前,轻轻说声“请用 茶。”这时客人向前移动一下身子,双手接茶,说声“谢谢”。若用 茶壶泡茶,而又得同时奉给几位客人。那么,与茶壶搭配的茶杯,需 宜小不宜大,否则无法一次完成。 主人陪伴客人品茶时,要不时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 存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到水杯三分之 二处,随喝随添,使茶汤浓度不致变化过大。如用茶壶泡茶,则应适 时添满壶中水,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调节口味。 作客饮茶,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 待客要有尊敬、友好、大方、平等的气氛,更不能看人上茶。 如是宴请宾客,还得敬上餐前茶和养后茶。餐前茶选饮清香爽口 的绿茶或花茶,以清淡为宜,目的在于清口。餐后茶选饮浓香甘洌的 乌龙茶或普洱茶,以浓厚为宜,目的在于去腻助消化和解酒。 品饮趣味 中国对饮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 茶”的说法。一人拿着杯慢慢的喝,沉思意远这就叫得神,赶上节假 日,约上几个好友,一边喝茶一边谈心,当然是人生乐趣。俗言“酒 逢知己千杯少”,饮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朋友在一 起,无所不谈,自然“有饮不尽的茶,说不完的话”。 三四个人喝茶最好,所以说“得味”。最为考究的乌龙 茶的茶具,都是供三四个人用的。如果七、八人在一起,就叫“施茶”, 只是为了解渴,谈不上“辨味”。陆丰的“敬三茶” 广东海陆丰一带有以“敬三茶”招待宾客的习俗。 所谓“敬三茶”, 即客登门时先泡条形茶。除器具别有讲究外,泡茶的方法也很讲究。 泡条形茶后,接着是“敬二茶”,通称点心茶。做点心茶也有特 制器具,如擂钵、擂锤,还有盛点心茶专用的斗形瓷、钵等。用的原 料是碎粒茶,配上黑芝麻粉、肉油渣、麻油及辣味香料等,与面条同 煮。煮好后盛入瓷钵内,吃时从钵内盛出,一人一碗,送到客位上。 吃时加盐酥花生和米胖拌和,连续要吃二至三碗,才算受领敬意。 过点心礼茶后,到了吃中、晚餐时,举行的是“敬三茶”,通称礼饭茶。其配料更为丰富多采,主料是香米和碎粒茶,加配火腿丝、白果 肉、莲子肉、桂圆肉、红枣肉、热黑芝麻(擂碎)指点桌面的礼俗 广州的茶俗有一点特别,当主人端茶给客人时,客人要用中指和 食指在桌面上轻轻地点几下,并道声“唔该”,以示感谢。相传这礼 俗起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有一次,他青衣小帽带几个随从, 来到广州一个茶馆饮茶。当时,正值春日融融,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乾隆一路观赏景色,兴致勃勃, 一入茶馆,便忘记了自己身分。待 茶馆小伙计端上茶来,就抓起茶壶给身边的臣仆斟茶。按皇宫礼节, 皇帝给臣仆们递东西时,臣仆要立即下跪去接。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举 动,把臣仆们弄得不知所措,要是下跪接茶,恐暴露了庐山真面目; 要是不跪,又违反了朝规。这时一位头脑灵敏的臣仆,想出了一个替 身法。当乾隆给他斟茶时,他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成双腿姿式,在皇 上面前“跪”了几下,后面接茶的臣仆纷纷效法,逗得皇帝大笑:“以 手当脚,可见对君的诚意。”后来,这故事一传开,就变成了现在在 桌面上用手指点几下,以示对主人感谢的礼俗。盐酥花生(擂碎)、 香麻油、特级酱油、味精等等。 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泡茶的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审美意境。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 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令人遐想。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 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着自然科学的道理,又体现着人们对 天地、山水等自然风光的审美情趣。 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